September 2024

商标保护(六) ─ 商标转让的要点(中国大陆)

2024.09

姜丽慧、蔡毓贞

一般而言,取得商标权的主要途径是向商标局提交注册申请。但在商业活动中,有的公司也会因不同的原因如战略合作、新业务的拓展、商标已被抢注、商标申请周期相对较长即不确定性等,通过购买的途径获取商标权,即受让取得。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交易,商标转让涉及特定的条件与行政程序,这使得整个转让过程较为复杂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本文将介绍商标转让的主要流程及潜在的风险。

一、转让流程概况

我国涉及商标转让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等。此外,为了帮助经营主体深入了解商标转让的法律规定,合理转让注册商标申请或注册商标,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于2023年9月制定了《关于商标转让程序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依据《指引》,“商标转让”是指商标注册人或申请人将商标权或商标申请权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通过转让继受取得相应权利。

普通商品的转让主要涉及出让人和受让人的行为,而商标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转让还需要符合一定的行政审批程序。整个转让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转让人与受让人签署相应的《转让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随后,双方需共同向商标局提交商标转让申请,商标局收到申请后对相关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审查通过核准转让的,发送核准证明并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商标法》规定转让申请由双方共同提出,但在实践中通常由受让人办理。

另外,依据《指引》和中国商标网《申请转让注册商标注册申请》[1],转让申请材料主要包括《转让/移转申请/注册商标申请书》、转让人和受让人经盖章或者签字确认的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以及代理机构的委托文件等。虽然《商标法》指明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但不管是《指引》还是在实践中,商标局并未强制要求提供《转让协议》,因此有的公司并不重视它的签署,关联公司之间甚至仅做口头约定。

二、商标转让协议

如前文所述,受让人只有在申请被核准并公告后才享有商标专用权。如果在递交申请、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等环节中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申请不被核准而无法顺利完成转让。签署详尽、合理的《转让协议》便可以明确双方当事人在各个阶段的权利与义务,并就潜在的突发情况及其他相关事宜事先做出约定,从而保证整个商标转让流程的顺利完成。

目前,我国还未就商标转让相关的协议出台特别规定,其仍应遵守《民法典》的基本内容,准备《转让协议》时,除了一般合同的注意事项外,还需就商标转让的特殊性,注意规避以下风险:

整体转让:商标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企业有时会就同一种或同类商品注册一系列的商标,此时如果仅转让其中个别商标,就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误解,混淆商品来源。《商标法》第42条规定,转让注册商标的,商标注册人对其在同一种商品上注册的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应当一并转让。另外,《商标法实施条例》第31条也指出商标注册人对其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未一并转让的,由商标局通知其限期改正;期满未改正的,视为放弃转让该注册商标的申请。因此在准备《转让协议》时,需要视情况增加相应的整体转让和/或保证条款。

易导致混淆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转让:《商标法》第42条还规定,对容易导致混淆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转让,商标局不予核准。依据《指引》,常见的情形有:将含有地名的商标转让给该地区以外的受让人;将含有企业名称的商标转让给其他企业;转让具有特殊含义的商标可能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或者公序良俗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的;申请人累计注册商标较多并多次向较为分散的受让人转让商标且无正当理由的。

权利瑕疵:有的商标虽然已经成功注册,但也要注意可能存在权利瑕疵而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如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在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而对于恶意注册或驰名商标所有人则不受五年限制。此外,如果商标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有时,商标权人会因疏忽大意到期未办理续展。

另外,转让商标申请权的需特别注意其可能存在被驳回、异议与不予注册的风险,双方在准备《转让协议》时需注意涉及相应的风险承担与损害赔偿责任。

结语

总而言之,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转让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双方应谨慎对待各个流程,特别是向商标局提交转让申请。此外,依据转让的商标与自身需求而签署的《转让协议》有助于降低风险并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以确保商标转让的顺利完成。

[1]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 :《申请转让注册商标注册申请》 https://sbj.cnipa.gov.cn/sbj/sbsq/sqzn/202303/t20230331_26240.html

相关文章





本网页上所有上海理慈法律新知资料内容(「内容」)均属上海理慈律师事务所所有。上海理慈保留所有权利,除非获得上海理慈事前许可外,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以任何方式重制、下载、散布、发行或移转本网页上之内容。

所有内容仅供作参考且非为特定议题或具体个案之法律或专业建议。所有内容未必为最新法律及法规之发展,上海理慈及其编辑群不保证内容之正确性,并明示声明不须对任何人就信赖使用本网页上全部或部分之内容,而据此所为或经许可而为或略而未为之结果负担任何及全部之责任。撰稿作者之观点不代表上海理慈之立场。如有任何建议或疑义,请与上海理慈联系。

本网站上所有资料内容(「内容」)均属理慈国际科技法律事务所所有。本所保留所有权利,除非获得本所事前许可外,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以任何方式重制、下载、散布、发行或移转本网站上之内容。

所有内容仅供作参考且非为特定议题或具体个案之法律或专业建议。所有内容未必为最新法律及法规之发展,本所及其编辑群不保证内容之正确性,并明示声明不须对任何人就信赖使用本网站上全部或部分之内容,而据此所为或经许可而为或略而未为之结果负担任何及全部之责任。撰稿作者之观点不代表本所之立场。如有任何建议或疑义,请与本所联系。

作者

理慈
理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