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季「碳」襲─從臺灣碳權交易所與歐盟CBAM試行談起

2023.10

陳信宏、楊宜蓁

面對極端氣候變化加劇與相關國際公約下之減碳需求,臺灣今年甫更名通過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相關溫室氣體減量措施。除了碳費徵收制度[1],長期減量規劃並包括實施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其前置措施即是要先建立自願減量、排放額度核配及交易制度[2]

為達成氣候變遷因應法之目標,臺灣碳權交易所(下稱「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8月7日在各界矚目之下掛牌。適逢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已於2023年10月1日起試行,企業與政府如何因應並妥善布局相關減碳規劃,勢必成為關注焦點。

一、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

現階段碳權交易所已啟用營運項目,僅有「碳諮詢」,主要為協助政府宣導政策,並辦理碳盤查、碳中和、碳關稅等議題的教育訓練活動、專業人才培育與辦理課程等。

未來,待「氣候變遷因應法」的相關子法訂定完成,相關交易模式與碳費設定相關規範底定後,碳權交易所將持續推動「國內碳權交易」與「國外碳權買賣」,惟現階段尚無此業務。依碳權交易所之說明,預期業務將包含以下:

(一) 國內碳權交易

1. 自願減量專案制度:依據環境部之說明,自願減量機制即為「碳信用抵換機制」,事業或各級政府得依中央主管機關環境部認可之減量方法,申請自願減量專案,執行專案經環境部審查核准具實際減量成效後所取得之額度即稱為「減量額度」。自願減量制度實已行之有年,環境部並於2023年6月預告提出「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草案,未來擬讓企業依需求在交易平台上進行移轉、交易或拍賣。

2. 增量抵換制度:依環境部於2023年7月預告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開發行為涉及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達一定規模者,應進行一定比率之增量抵換,同時提供多元溫室氣體增量抵換來源,如汰換老舊汽機車、設備、改用沼氣或生物質燃料等所取得之抵換額度等。未來碳權交易所將提供平台,供事業抵換建廠或新設機構所需之環境評估減碳需求。

(二) 國外碳權交易

碳交所表示將攜手具公信力之國際認證機構,提供碳諮詢服務及高品質之國外碳權買賣支援,協助供應鏈減碳及落實碳中和需求。

二、歐盟CBAM 101日起試行

CBAM現行涵蓋貨品項目,包含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氫氣、若干鋁中下游產品以及若干鋼鐵中下游產品(如螺釘、螺栓及相關產品)等。CBAM 將適用於受規範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之直接排放與電力消耗之間接排放的碳排放量。

自2023年10月起至2025年結束,為CBAM之過渡期(transitional period),歐盟先要求進口商針對進口產品申報碳含量(embedded emissions)。於此過渡試行階段,為讓各國業者有充裕的時間準備應對,業者尚無須繳納費用。

2026年1月起,CBAM正式施行,將根據碳含量對進口商實際收費,其方式為由進口商依其進口產品數量及碳含量,向歐盟購買對應之「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作為碳費。CBAM之碳費收取標準,將反映歐盟自身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U ETS)之價格,後者係採每日拍賣方式進行而具波動性,故CBAM憑證將以EU ETS之每週均價為準。惟,如進口商在非歐盟國家已支付碳費費用,則可以抵減歐盟碳價差額繳納CBAM。

值得注意之趨勢

歐盟CBAM之目的在避免碳洩漏,因此原則上在外國已經支付過的碳稅可以抵減。此項立法,勢必將帶動各國政府構思向其國內企業收取碳稅或碳費之方式,畢竟與其讓廠商出口歐盟時去繳納碳稅,何不將稅收留在本國?例如美國參議院之清淨能源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3]已完成二讀,在CBAM試行以後,是否會繼續推動,值得關注,業者也需及早因應。

再回到臺灣,碳費的徵收應也是受到歐盟CBAM影響及上述考量。雖然原則上在台灣繳納的碳費應該可以抵減CBAM,但由於我國碳費的計算規範尚未出來,如何抵減勢必尚有待政府間的協商。臺灣碳費制度如何接軌歐盟CBAM,實為產業迫切關心問題,亦有賴觀察政府後續配套措施。

至於碳權交易所未來擬交易的自願減量專案,並非CBAM接受抵減標的。實際上CBAM所規範的為強制性市場總量管制下的碳排,與自願市場下的自願減碳取得的碳權不同,CBAM的目的是希望業者降低碳排,因此並不能以購買碳權的方式抵減。

隨著CBAM試行,碳有價化已蔚為國際趨勢,業者應積極盤查碳排並著手減碳,也應關注台灣及國際間相關立法的進程,及早因應。


[1] 相關介紹請參本所2023年3月新知:《2023年企業必須了解的ESG事項「氣候變遷因應法」 ─ 碳費制度簡介(臺灣)》。
[2]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4條第2項。

[3] S.4355 – Clean Competition Act, CONGRESS.GOV,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senate-bill/4355/actions (last visited: September 21, 2023)


本網站上所有資料內容(「內容」)均屬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所有。本所保留所有權利,除非獲得本所事前許可外,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以任何方式重製、下載、散布、發行或移轉本網站上之內容。

所有內容僅供作參考且非為特定議題或具體個案之法律或專業建議。所有內容未必為最新法律及法規之發展,本所及其編輯群不保證內容之正確性,並明示聲明不須對任何人就信賴使用本網站上全部或部分之內容,而據此所為或經許可而為或略而未為之結果負擔任何及全部之責任。撰稿作者之觀點不代表本所之立場。如有任何建議或疑義,請與本所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