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17

双方已针对并购契约重要之点达成协议,且后续签订契约及决议之过程仅系逐步完成合并之程序时,应已符合重大消息成立或具体明确之判断标准(台湾)

黄郁婷 律师
最高法院民国(下同)104年12月17日104年台上字第3877号刑事判决(下称「本号判决」)事实为:柯文昌实际经营控管之普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普讯公司」)为绿点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绿点公司」)之法人股东;美商捷普公司有意投资绿点公司,双方于95年9月12日签署无拘束力意向书(Non-binding LOI)后,由美商捷普公司至绿点公司进行实地查核;绿点公司董事会于95年11月22日通过与台湾捷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并契约案,并于同日在公开信息观测站公布此一重大消息。然柯文昌、何正卿、王荣哲三人(即上诉人)共同基于违反证券交易法公司内部关系人内线交易规定之犯意联络,于前开合并消息明确后(95年9月12日)、公开前(95年11月22日)利用前开影响绿点公司股票价格之重大消息,由柯文昌透过普讯公司及其他关系企业买进绿点公司股票,并于之后公开收购期间全数应卖,获取达新台币472,847,065元之不法利益。本件原判决认定上诉人三人以共同犯证券交易法第171条第1项第1款、第2项之内线交易罪。上诉人不服提起本件上诉。

上诉意旨针对签署「无拘束力意向书」是否构成重大消息明确或具体部分,指称:95年9月12日签署「无拘束力意向书」之目的仅系绿点公司同意美商捷普公司为双方并购事宜(下称「本并购案」)进行实地查核,欠缺法律上拘束力。虽有约定本并购案相关事项,惟双方并无共识,尚须等到美商捷普公司对实地查核结果满意后,才会开始本并购案重要事项之具体协商,日后仍有造成本并购案破局之诸多变量(例如董事对价格不同意等),显非所谓本并购案在某特定时间内必定成为事实,自不合证券交易法内线交易有关重大消息「明确」性及「具体」性之要件。另上诉人亦提出多则最高法院判决,主张我国司法实务及学者见解一致认为,于进行「实地查核」完成前,并购风险既然无法正确评估,实无具备「明确」性及「具体」性之要件可言。

本号判决指出,一般而言,重大消息于达到最后依法应公开或适合公开阶段前,往往须经一连串处理程序或时间上之发展,之后该消息所涵盖之内容或所指之事件才成为事实,其发展及经过情形因具体个案不同而异。倘就客观上观察,重大消息所指内涵于一定期间必然发生之情形已经明确,或有事实足资认定事实已经发生,而内部人已实际上知悉此消息,自不能因公司或其内部人主观上不愿意成为事实,即谓消息尚不明确,或事实尚未发生,或未实际知悉消息之发生,否则内部人即可能蓄意拖延应进行之法定程序,或利用该消息先行买卖股票,导致信息流通受影响,阻碍证券市场公平竞争,而与信息平等取得原则之立法意旨相违。就并购契约之成立而言,通常须历经数个阶段,包括初步磋商、达成协议、签订契约、董事会决议等。在双方初步磋商过程中,因属意见交换,若未达成共识,尚难认已有合并之雏形,惟若双方已针对重要之点达成协议,意谓双方已对合并达成共识,则其后续之签订契约及经董事会决议之过程,仅系逐步完成合并之程序,亦即此重大消息在达到最后依法应公开或适合公开阶段前,既须经过一连串处理程序或时间上之发展,之后该消息所涵盖之内容或所指之事件才成为事实,而应认为符合前揭「成立」或「具体明确」之判断标准,于有多种时点存在时,依相关规定,应以消息最早成立之时点为准。

依原判决认定之事实:本案美商捷普公司于95年9月11日先行提出之「无拘束力意向书」内容,系与绿点公司同年9月6日董事会决议内容大致相同,并经该公司总经理代表绿点公司于同年9月12日签署「无拘束力意向书」后回传予美商捷普公司。原判决审酌本并购案关于缘起、经过、进行情形及「无拘束力意向书」内容(包括购买绿点公司股票价格区间及双方并购意愿)等具体特性,据以详细论断认为双方已就本并购案之并购价格、架构有共识,应符合重大消息成立或具体明确之判断标准,并非无据。再者,所谓「初步意向书」或「无拘束力意向书」并非偏重在所使用之名称,而应着重于个别并购案所签署文件之具体内容,且所签署文件有无约定法律上之拘束力,亦非绝对判断标准。是以,其他并购案所签署「意向书」或「无拘束力意向书」,纵认欠缺认定重大消息成立时点之要素,亦不能因此即认本并购案所签署「无拘束力意向书」即具备同样情形。此外,对于重大消息明确时点之认定基准,以及「实地查核」与重大消息明确时点之关联部分,由于各法院判决之案例事实既非完全一致,尚无从据以比附援引,自不得径因此认为原判决有判决适用法则不当之违法。承上,本号判决认定原判决并无违误,遂驳回上诉人上诉。

The contents of all materials (Content) available on the website belong to and remain with Lee, Tsai & Partners.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by Lee, Tsai & Partners, and the Content may not be reproduced, downloaded, disseminated, published, or transferr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xcept with the prior permission of Lee, Tsai & Partners.  Th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is not offered as legal or professional advice on any particular issue or case.  The Content may not reflect the most current legal and regulatory developments.

Lee, Tsai & Partners and the editors do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Content and expressly disclaim any and all liability to any person in respect of the consequences of anything done or permitted to be done or omitted to be done wholly or partly in reliance upon the whole or any part of the Content. The contributing authors’ opinions do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Lee, Tsai & Partners. If the reader has any suggestions or questions,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Lee, Tsai & 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