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按赞的代价(台湾)

2017.12.18
蔡毓贞 律师

2017年6月27日,祖克柏在脸书上发文宣布脸书月活跃用户突破20亿,他并表示脸书持续致力于串连起这个世界,希望让人们更加亲近。确实,中国墙尚未克服,脸书已经将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串连在一个网络中,成就斐然。不过,串连的结果让人们更加亲近还是引发更多争端呢?每个脸书用户都应该使用过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首推按「赞」(Like)。然而各国脸书用户因为按赞而惹上麻烦的案例层出不穷。

一、天下按赞看起来都一样,各国代价各有不同

(一) 瑞士男子按赞被认定构成诽谤罪

2015年45岁男子在批评一位动物保护人士是反犹太、种族歧视者的贴文按赞,于2017年被瑞士地方法院判决构成诽谤罪,处罚4000法郎。法院认为按赞是散播价值判断,表示对该则贴文背书、支持,形成按赞者的个人意见。

(二) 美国2009年6名警员在现任警长竞选连任时到对手脸书按赞遭解雇

现任警长顺利连任后,解雇6名警员。警员认为其等于脸书按赞应该受到言论自由保障,不应该被作为解雇理由,警长不当解雇。2010年美国地方法院认定解雇合法,理由是按赞是不充分的言论,无法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保障。经过警员上诉后,2013年联邦上诉法院翻转原审判决,认定解雇违法,因为因特网上的表达就相当于人们在自家前院插上政治标语,当然应该受到宪法言论自由保障。

(三) 「Facebook fired」(被脸书解雇)

此外,各国因为对脸书歧视言论贴文按赞或发表不当评论的行为,而遭到解雇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自成一种新兴的解雇型态,称为「Facebook fired」(指称因为使用脸书的行为被解雇)。

二、台湾法院对于按赞的解读

我们在新闻媒体不乏看见脸书按赞而遭告诉诽谤或公然侮辱的案例,例如2013年1月台湾一位国中生在脸书嘲讽同学,获得63名同学按赞,被嘲讽同学的家长对64名同学提诽谤告诉,不过国内目前尚无因为按赞而被认定构成诽谤罪或公然侮辱的案例。

虽然如此,对于脸书按赞行为应如何评价,国内仍有相关实务见解可供参考,例如台湾高雄地方法院103年度审自字第34号判决、台湾高雄地方法院104年度易字第249号刑事判决指出:「脸书网站使用者对他人所发表文章、图片或分享等『按赞』之原因不一而足,或因全部或一部赞同他人所发表之内容,或系表示对于他人之支持、对他人动态之关心,或仅系自己已阅读该文章又不知如何以他法响应,甚至并无具体之原因,未必以能理解所「按赞」内容之全部内容或来龙去脉为前提,如仅因被告之文章后有他人『按赞』,即认被告于如附表所示文字内容确指告诉人,恐已忽略社群网络之实际状况而与事实不符。」

三、不只是按赞之后

瑞士法院认为按赞是为贴文背书,并且表达正面支持,则不见得为脸书用户所认同,毕竟在2016年2月脸书开放「爱心」、「哇」、「哈哈」、「伤心」、「生气」其他五种响应选项之前,大批的脸书用户对犯罪新闻贴文要表达关切,也只有按赞一途,难道这也要解读按赞者对该犯罪行为背书或正面支持?

在2016年2月脸书开放其他响应选项后,按赞代表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吗?我们可以说既然有生气这个选项,脸书用户还在犯罪新闻贴文按赞,代表是为该则贴文背书了吧!?

当然不是。事实上,脸书统计数据显示,新增选项数个月以来,按赞仍是最广泛被使用的选项。由于多数脸书用户长期以来惯于按赞,并且虽然新增其他选项,默认选项仍为赞,很有可能脸书用户按赞仅表达对脸友动态的关注、或者甚至未完整阅读贴文全部内容就按赞以表达「看到了」。

随着脸书用户不断增长,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上互动,社群网络互动的语言与人们实际互动的场域仍有不同,这时产生的新兴课题时正是如何透过前后文、相关贴文等关联信息,精准地解读按赞这个数字符号所可能隐含的沟通意义,而不该机械化地把「按赞」解读为代表正面支持甚至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