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如取得强制执行名义 债务人确有毁坏处分或隐匿其财产之行为 即成立损害债权罪(台湾)

伍涵筠 律师
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于民国105年2月4日作成104年上易字第405号刑事判决(下称本号判决)指出,债权人如取得强制执行名义,债务人确有毁坏、处分或隐匿其财产之行为,即成立损害债权罪。

本号判决事实为被告与告诉人因股东投资纠纷事件,于美国法院相互提起诉讼,后美国法院判决被告应给付告诉人损害赔偿,嗣告诉人就该美国判决请求准予强制执行,经最高法院于就部份金额准许在台湾为强制执行而部分确定,其余部分发回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审理。其后被告将其账户现金提领或转汇至其配偶账户并将名下股票设质等等处分,经告诉人委任律师由检察署侦查起诉。

本号判决指出刑法第356条之损害债权罪,以债务人于将受强制执行之际,意图损害债权人之债权,而毁坏、处分、隐匿其财产为构成要件。此之所谓「将受强制执行之际」,以债权人取得执行名义为前提要件,但不以债权人业已向法院声请强制执行为限,于债权人取得执行名义后,债务人之财产即有受强制执行之可能,若债务人明知于此,仍基于损害债权之意图将名下财产处分,即与该罪之构成要件相当;且若因债务人之行为,致债权人之债权有取偿不能或取偿困难之情形者,即应认为有损害于债权人之权利,不以债务人因其行为致陷于无资力为限。本号判决进而认为被告主观上明知将受强制执行,却将其名下财产为处分,构成本罪,处有期徒刑捌月并缓刑贰年。